生态学杂志
主办单位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国际刊号:1000-4890
国内刊号:21-1148/Q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20931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

 摘要:本文分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,总结国外大都市在绿地建设的经验,介绍生态文明理念下,郑州市在绿地系统规划中所作出的一些探索。
  关键词:绿地系统、生态、廊道、公园体系
  近年来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,城市人口迅速增长,城市建设速度加快,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,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,城市污染严重等。为了解决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,党的“十八大报告”提出了树立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,如何实现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已成为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。
  1.郑州市绿地系统发展概况
  20世纪80年代初期,郑州市区主要绿化指标位居国务院公布的全国317个大中城市之首,是名副其实的绿城;进入20世纪90年代,随着城市规模迅猛扩张和人口急剧增加,郑州市在绿地率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方面与其他先进城市逐渐产生了差距;进入21世纪,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进入快速发展轨道,在2006年获得了“国家园林城市”的称号,2011年开展了“两环三十一放射”生态廊道建设,城市整体绿化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。
  2.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
  当前,随着全社会环境意识的提高,郑州市城市绿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,但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,城市生存空间日益狭窄,导致绿地建设存在一些问题,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:
  (1)城市扩张式发展导致外围生态资源被蚕食
  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长,土地供应需求量越来越大,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土地需求,城市不断往外扩张,呈现“摊大饼”式的发展模式,这种扩张式的发展模式导致城市外围的村庄、农林用地被侵占,大量的生态资源遭到破坏,给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。
  (2)城镇建设侵占绿地,部分绿地未能按规划实施
  随着中心城区功能外溢加快,市区范围内的小城镇和功能组团发展十分迅速,中心城区与市区内小城镇建设用地呈连片发展态势,一定程度上蚕食和压缩了外围的楔形绿地。同时随着中心城区旧城更新、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的全面展开,由于居民安置量大等各种因素影响,部分绿地未能按规划实施。
  (3)绿地系统不完善,不能满足民众需求
  绿地布局存在“重新区轻老区”、“重沿河沿街,轻街区内部”等问题,大规模的绿地大都分布在城区边缘,区域性综合公园偏少,内部绿地多成孤立的斑状块布局,城区绿地内外联系薄弱,无法形成系统性联系,不能满足民众的休闲需求。
  3.国外城市绿地建设经验
  欧美等国家在“城市化”和“工业化”迅猛发展后,开始重视绿地在城市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。纵观国外大都市的绿地建设,多强调环城绿带及大型绿地的建设,形成绿地网络。英国伦敦在城市外围建设环城绿带,呈楔入式分布,通过绿楔、绿廊和河道等将城市各级绿地连成网络;美国波士顿将河边湿地、综合公园、植物园、公共绿地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联系起来形成公园系统,后来被称作“翡翠项链”;巴黎为了阻止城市“摊大饼”式发展也在城市外围建设环城绿带,莫斯科采用了环状、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。与这些城市相比,中国城市绿地的开放性和公共性较弱,城市环城绿带建设控制不力,具有生态保护和郊野休闲功能的大型绿地的数量与规模明显不足。
  4.郑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和探索
  为了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基底,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,把郑州市建设成为“美丽绿城”,郑州市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做了积极探索。
  4.1市域生态控制线的划定
  在绿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,划定市域的生态控制线。市域生态控制线分为生态斑块—大型生态廊道—河流水系和干道网络廊道三个组成部分,形成连续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,维护生物多样性,防止城市建成区无限蔓延,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。
  (1)生态斑块
  大型独立的绿色生态斑块,可分为湿地、水源保护区、风景名胜区、森林公园、生态林地。
  (2)大型生态廊道
  大型生态廊道主要依托大型城市组团隔离带、城市楔形绿地、重要基础设施防护带、水系两侧控制绿地及山涧沟壑形成的生态绿廊。大型生态廊道将分散的生态斑块连接起来,并与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相连通,使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连贯、交融,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。大型生态廊道宽度不宜小于1000米,可进行复合化利用,但严格控制开发容量。

 (3)河流水系和干道网络廊道
  河流水系廊道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、主干水系和一般水系廊道,干道网络廊道主要包括铁路、高速公路、一二级城市干线道路及快速路廊道。
  4.2主城区郊区氧源地的控制
  根据氧源及氧平衡机理理论,城市上风向绿地氧气更易提供给城市,在城市主导风向布置氧源绿地也更为合理,同时由于热导环流的影响,郊区现状区域绿地、水源地也是重要氧源地之一。
  根据城市风玫瑰图显示,郑州市的主导风向为夏季东南风,冬季西北风、东北风,结合现状实际,郑州市主城区理想的氧源地为城市四角区域,规划保证该四个区域拥有尽量多的绿地开敞资源。
  4.3主城区通风廊道的控制
  近年来,城市污染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,根据城市空气运动模式和污染降解的生态机理,峡谷系数(街道两边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)越大,污染越严重。当建筑物高度大于60米时,空气的流动方向和路线会受到影响,导致较大区域风速的减弱,影响污染物排放。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时,必须注意预留或开辟出适当的开敞空间(以绿地为主),作为城市新鲜空气的进气通道和污浊空气的排气通道。
  对于郑州市而言,适宜的通风廊道方向为西北→东南、东北→西南,规划结合郑州市实际,依托道路、河流及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系统设置绿地通风廊道共35条。同时结合外围小城镇规划,尽可能对外围尚能保留的绿楔进行了控制,同时对绿楔所形成的通风廊道范围内的城市建设区域,特别是东南角和东北角,对其建筑高度控制在60米以下,以保障城区新鲜空气的供给及污染物的扩散。
  4.4主城区公园体系的构建
  为了满足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,规划由综合公园、社区公园、专类公园、带状公园等构成的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共同构成公园体系。通过各级城市公园的建设,满足老城区15平方公里一个10公顷以上的综合性公园,新城区10平方公里一个10公顷以上的综合性公园,居住区每平方公里一个5000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区公园的要求,打造“15分钟绿色生活圈”。
  规划结合休闲度假业与生态观光业的发展需求,大力发展郊野公园,为市民提供观光休闲的自然生态空间。根据自然条件和特征的不同,规划将15个郊野公园分为山林、湿地、动植物景观、观光农业等五个主体类型,并依托绕城高速单侧不低于1000米的生态绿地形成环城森林公园带。
  4.5规划实施
  (1)结合城市开发边界划定,严格控制非建设用地。
  结合两部委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工作,明确并严格控制组团间隔离绿地及非建设用地,制定强制性和针对性的措施,避免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倾向。
  (2)执行绿线管制
  按照《城市绿线管理办法》和《郑州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》,强化“绿线”管制制度。绿地系统规划一经审批,规划确定的“城市绿线”即具有法律效力,规划的绿地应尽快明确位置和面积,且具有永久性,不得侵占。
  (3)加强管理执法和监督
  明确园林执法地位,加强监督检查工作,加强各部门综合行政执法力度。严格执法工作贯穿到城市园林绿化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管理的每一个环节,各环节及时向社会公开,保障公民的监督权,接受社会监督。

  5.结语
 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,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主观优化居住环境走向理性维护生态安全,郑州市在绿地系统规划中,将保护生态基底作为重点进行控制,同时结合环境污染问题,重点控制郊区氧源地及通风廊道,构建多层级的公园体系,维护城市生态环境,优化城市绿化景观,重塑绿城形象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生态学杂志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生态学杂志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